Dutton, Marilyna, Jack Strauss (1997) "Cointegration tests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 impact of non-traded good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Vol 16, Issue 3, Pages 433-444. [原文連至 DOI (ScienceDirect)][原文連至 DOI (SDOC)]
重點摘要 by Lydie (2009-10-26)
基本理論
- 本篇文獻使用的基本理論為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當國際貿易不存在交易成本且沒有貿易障礙及市場完全競爭的假設下,透過匯率轉換後,所有國家的物價水準應趨於一致。
- 而本篇要討論的是非貿易財相關價格變動對於實質匯率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
研究方法(估計、檢定、指標)與邏輯
- 本篇的研究方法有ADF單根檢定、random walk模型、Johansen共整合檢定
- 其先分別檢定本文所用的非貿易財相對價格、實質匯率資料是否符合非定態的性質、然後再進一步探討非貿易財相對價格和實質匯率之間是否有共整合之現象。
需要的統計數據
此paper使用的數據有兩組,其區間皆為post-Bretton wood 時期:
- 13個OECD國家的"季"CPI資料,期間為1973-1994。
- 加拿大、法國、日本、英國和美國的"月"零售物價指數,其從CPI的資料而來,期間分別從1973開始,日本結束於1991.12,美國結束於1993.01,加拿大、法國、英國結束於1993.06。
實質匯率資料
主要實證結果
- 本paper導出實質匯率分別和本國非貿易財相對價格、外國非貿易財相對價格的關係。此關係成立,則本國(外國)非貿易財相對價格上升(下降),其會導致實質匯率升值。
- 本文提供了一個實證,在了解實質匯率行為時,對於貿易財和非貿易財的區分是非常重要的。
- 本文也發現非貿易財相對價格的變動對於實質匯率的變動是有關係的,同時也是使實質匯率脫離PPP的重要因素。
困難或遭遇的問題
- 文中有一些研究方法是第一次看到,所以有些模型觀念尚待理解、釐清。
- 文中需要採用到非貿易財相關價格的資料,其可能需要花許多時間做資料收集、彙整和分類。
- 由於研讀國外paper的經驗不足,許多字句在解讀上非常不順,許多用字遣詞也花了很多時間做功課。
有用的參考文獻
書籍類
- 楊奕農,2009年,時間序列分析─經濟與財務上之應用,雙葉書廊。
- 萬哲鈺,2005年,國際金融(第四版),雙葉書廊。
- L. S. Copeland, Exchange Rates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5th ed., Workingham: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2008.
- W. Enders, Applied Econometric Time Series. 2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4.
文章類
- Vikas Kakkar (2001) "Long run real exchange rates: evidence from Mexico," Economics Letter, Vol. 72, Issue 1, pp.79-85.[原文連至 DOI]
老師給的建議與問題
- 本paper中,理論和統計數據間的關係和連結為何??
- Data是否有??特別是非貿易財的部分。→採用Vikas Kakkar (2001)文中所提到的模型,其用CPI和WPI的比率來代替非貿易財相對價格。
- 為何實質匯率為0時,隱含PPP成立??